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Transforming Principal Preparation」讀後心得

文中首先提及了在今年接管學校的新的校長比過去五年前的校長面對的是一個顯著不同的環境,在面對新的角色賦予和高度期待下,新校長需要新的訓練。

然而面對傳統校長培訓計畫效率之不信任,不但校長本身覺得不夠切實,Joseph Murphy (2001)甚至直接稱傳統的方法為「破產」,但Murphy以為將學術知識做為培訓計畫之核心也非萬靈丹,反而無可避免的是一種自我挫敗(self-defeating)。

在此隱藏於其中的是學術與實務間的裂痕,因此John Daresh (2002)提出「個人形構」(personal formation)-領導者融合個人和專業知識以探索複雜的實務場。

那麼校長培訓計畫要如何能真正提昇校長候選人們的能力?或者說培訓計畫之價值如何不再只是為了那張證照?

文中建議可行的方法如焦點晤談、360度評量、績效表現列表(performance portfolios)和評鑑中心活動(assessment-center activities)等,將領導規範與行政實務進行結合。

或許許多更細膩的培訓認證可由地方教育單位來協助執行,如文中舉出路易斯安那州便以顧問指導的方式,要求參與者擬出專業成長計畫,而非只是去大學修幾門課程代之。

像美國教育行政政策審議委員會(NPBEA)和美國教育領導委員會(ABLE)制定的標準,可協助校長設定出自身發展目標,同時提昇專業能力。

結合本周所讀的「推動優質學校行政管理保障教育品質」,校長對學校的發展影響極鉅,其領導是否得法關係著學校行政與教學的成敗,因此校長的素質與表現相當重要(謝文全,1999)。

做為校長職前訓練的「校長培訓計畫」自然是一個給予其良好職業生涯開端的契機,藉由本文的反省,培訓計畫不但應符應外在時勢變化,更可結合許多方式和單位的合作,成為協助準校長們上手的推進器,而非只是一個合法程序的進程。

「推動優質學校行政管理保障教育品質」讀後心得

本文探討了優質學校的行政管理內涵,在知識經濟的大架構底下,經由「知識管理」、「e化管理」、「品質管理」及「績效管理」四個管理策略將學生內的資訊和人員做有效的管理和整合。


此四個策略的共同特色是皆能透過有效的共享、轉化、評估、擴散等方式形成團體制度化的知識,並以績效考核、創新機制等方法促進知識的不斷創新,不斷活化擴充組織智慧。


然而除了良好的資訊管理制度外,為確保機制執行之品質,文中後段也從影響學校辦學甚巨的舵手-校長觀點出發,點出校長的「計畫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教學視導」及「公共關係」指標。


計畫能力不但能訂定目標、產生績效,更能前瞻未來,帶出願景;組織能力得調配人事權責,穩定內部文化;管理能力可有效推展人事、設備、財政;教學視導能協助教學品質之提升;公共關係則是一門人際、一門政治,更是一門藝術學,蘊含有深刻的人際互動智慧。


經由本文的閱讀可瞭解到一個優質學校,在形成「優質學校文化」背後所帶有的許多面向,由體制與人出發,結合現今管理理念發展出優質策略思維。


第一次上木金老師「校長學」的課程,接觸到做部落格和行政管理的許多概念,對我來說備感新鮮,期望在通過一學期課程後,自己也得以將原有所學結合「校長學」,進行大範圍的知識創化。